黄珊汕:时间闭环里的蹦床生涯

黄珊汕指导队员们训练。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摄

没有退路的2008

每个人都要在自我和解和超越中寻找答案,包括黄珊汕。

2008年北京,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。彼时,黄珊汕在赛场上所向披靡,但是她却没有等到一枚奥运会金牌。

“没想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自己的奥运会。”在奥运会之前的一系列积分赛上,黄珊汕顺利完成了十几套动作。然而,在奥运会的预赛上,黄珊汕却在第二套动作中摔在了网上。

如果停止,就是谷底;如果继续,就是上坡。一个月后在俄罗斯举行的世界杯,对于黄珊汕来说,有了奥运会的铺垫,原本一场普通的比赛变得不再普通。

“那个时候状态非常差,三天的训练下来,没有完整地完成过一套动作。”黄珊汕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蹦床,更是自己,“有想过退役,有怀疑过自己,也希望再拼一次”。

黄珊汕明白,这场比赛将决定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选择,“当时唯一的信念就是,只要不飞出去,就把动作往下连”。时至今日,黄珊汕依然记得自己迈上最高领奖台后,教练卓贤麟说的话:“孩子,你今天迈出的这一步,是你最稳的一步。”

毫无疑问,这一步击碎了怀疑。从北京奥运会的失误,到俄罗斯世界杯的37.5分折桂,再到全国冠军赛的39分高分登顶,2008年的黄珊汕在不断超越中,与自己达成和解,并找到了未来的答案——再战四年。

2012年的伦敦,黄珊汕完成整套动作之后,在蹦床上笑如夏花,“那个笑容是发自内心的,虽然只是银牌,但是自己为奥运冠军奋斗了12年,有遗憾,没有后悔”。

当上“孩子王”的2016

观看黄珊汕带队训练是件挺有趣的事情。

每当孩子们在网上做完几个动作,接受黄珊汕指导的时候,声音小得永远只有自己听得见。黄珊汕也不着急,“只要听到一两个关键字,我就知道他们在说什么”。师徒之间的对话永远在外人难以琢磨的默契之间进行。

2013年,中国第一代蹦床人开始陆续淡出。

那一年的辽宁全运会上,曾经的蹦床“一哥”陆春龙泪洒赛场,黄珊汕则笑着和每个人告别。

“我又没有离开蹦床,有什么好哭的。”如今,陆春龙是国家蹦床队的领队,黄珊汕则在国家青年队当了三年教练后,于2016年回到福州成了“孩子王”,“我提出从最小的队员带起,希望能带出一批自己想要的队员”。

在队员们的眼中,黄珊汕是严师。“一被叫到名字,从来没有一个笑脸;一出去当裁判,就盼着我迟点回去……”黄珊汕掰着指头细数自己的“罪状”。

对于他们,黄珊汕始终是有标准的,从另一个方面看,这个标准也是对自己的要求,“不可能因为他们达不到这个水平而去降心里面的标准。你们使劲往这地方努力,稍微欠一点的话,我能接受,但是标准我不会降”。

“其实,所有东西变成专业都会累,但是在累的时候真要回回头,问问自己,当初是为什么出发的?是为什么坚持到现在的?”这样的诘问,黄珊汕总会在孩子们懈怠时、退缩时提起,仿佛在问曾经的自己。

1998年,黄珊汕从体操改练蹦床,那一年,她12岁。

所有的答案都交给了时间来回答,无论是已逝的,还是未至的。

上一页12全文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