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主办方期待F1能在这个十几亿的人口大国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之际,不知从何时起,F1在中国吸引力渐渐下降,赛事影响力越来越低,主办方投入巨资,却难以看到回报。从2009年开始,F1在中国的观众人数下降明显,每次现场减少的观众超过1万人次,到2013年,线上和线下的观众总跌幅达到3000万人。另外,根据F1中国主办方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0年以前,为了举办F1上海站的比赛,每年的投入在6亿以上,2010年以后,到达10亿,10年来,总共花费60亿以上,但每年的门票收入、赞助和转播收入以及旅游纪念品等,总计不到6亿,总亏损50亿以上。
2013年,对于F1中国站来说,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,这一年的F1上海站,是F1赛车进入中国的第十年。就是这样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,央视却突然取消了F1中国站的转播,这也标志着F1在中国的没落。而在三年前,上海的主办方与F1之间的续约谈判陷入僵局,同时,当年的赛事冠名商也出现了空缺,F1中国大奖赛遭遇了裸奔的尴尬,也许,正是这样的尴尬局面,导致央视彻底放弃转播F1比赛。截止2015年,F1上海站的比赛,已经有6届是“裸奔”,看来F1在中国真的不赚钱了。
看到这么多数据,我们不禁会问,F1在中国为何没落,在国内慢慢进入汽车时代之际,年轻人对激情与速度的追求也越来越多,F1赛车又是为什么在中国没有观众了呢?
其实,我们国家不是没有赛车文化,中国的年轻人对于速度的追求从来没有放弃过,但也只限于年轻人,一旦进入中年,对于赛车文化也就不那么狂热了。另外,国家对于车速的限制和飙车党的打击,也使得国内年轻人很少去追求速度上的刺激了,这样就导致赛车文化在国内很难成形。也许,在2010年以前,政策不是很严的时候,以速度而闻名的F1赛车符合中国年轻人的口味,但随着国家不提倡飙车,国内赛车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,F1在中国观众心中也就没了位置。
就F1赛车本身而言,这就是一项烧钱的运动。且不说赛道的建设成本和漫长的比赛周期,就拿车辆本身而言,一辆F1赛车从研发到生产完成,花费在8000万英镑左右,这样一来,赛车爱好者在没有被车队正是签约之前,想要进入F1的门槛,花费的代价是巨大的。网络上曾经盛传中国F1第一人马青骅在进入F1赛道之前,家里花费了500万的代价。据马青骅的父亲透露,有一次马青骅去珠海练车,发生事故,赔偿了20多万元。如此巨额的花费,就算是一般的富裕家庭也难以承受,更何况普通人。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,F1是上帝的玩具,只能看着别人在赛道驰骋,自己也就看个热闹。
其实,F1在中国火不起来,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没有出现具有影响力的F1赛车手。曾经,姚明以状元身份登陆NBA,站稳火箭队的主力中锋,入选全明星,每一场火箭队的比赛央视都会转播,NBA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篮球直接超越足球成为中国第一大运动。在丁俊晖出现以前,斯洛克在中国也没有多少观众,2002年,丁俊晖获得世界青年斯诺克锦标赛冠军,成为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,斯洛克正是走入中国球迷的视野。如今,只要谈起斯洛克,中国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丁俊晖,借着丁俊晖的影响力,斯洛克公开赛每年都会在中国举办,每次比赛都会吸引大量观众,如今,斯洛克在英国的影响力反而没有在中国大,中国人参与台球运动的越来越多,这些,都归功于丁俊晖让中国观众认识到了这项运动。反观F1,中国观众只知道舒马赫、汉密尔顿这些老牌车手,现在,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位正式的F1车手,这就决定了中国观众对F1没有归属感。
2021年初,由于疫情原因,F1官方宣布上海站的比赛取消,也让外界一度猜测F1就此退出中国市场,就目前的消息来看,F1中国站从新启动遥遥无期,也许,世界三大赛事之一的F1赛车真的不适合中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